徐州市亚泰路桥机械有限公司
联系人:马经理
手机:13372228877
电话:0516-85613797
邮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徐州市淮海西路270号苏豪时代广场1-1304室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微观结构和形成机理
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微观结构和形成机理

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微观结构和形成机理

1界面过渡区的微观结构

界面过渡层是指硬化水泥浆(水泥基相)和骨料(分散基相)之间的薄层部分,也称为混凝土的第3相。通常,其厚度约为10~50μm,存在于骨料的外围,约占全部水泥浆体的1/3。界面过渡层的特征是富集于界面上定向排列的Ca(OH)2(以下简写为 CH)粗大结晶。过渡区范围内,接触层与骨料表面 处几乎都是定向排列的六方片状CH结晶;中间层分布着CH及粗大钙矾石针状晶体(AFt,AFm)及少量的C-S-H凝胶。图1(a)为高倍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界面过渡区的CH晶体形态;图1(b)为界面过渡区微观结构示意。

2界面过渡区的形成机理

J.C.Maso曾观察过混凝土浇筑后界面过渡区 随时间发展的结构特性,综述如下:在新拌混凝土中,粗骨料周围有水膜形成,这是由于离粗骨料表面越近的区域水胶比越大的缘故。然后,由硫酸钙(石膏)、 铝酸钙等化合物溶解而产生的钙离子、硫酸根离子、氢氧根离子和铝离子结合而形成针状钙矾石晶体和六方片状氢氧化钙晶体。由于水灰比较高,这些粗骨料界面附近的结晶产物相对粗大从而形成一个比普通水泥基相或砂浆更多孔的结构。平板状的氢氧化钙晶体趋向于形成定向层状排列并附着在骨料表面。最后,随着水化过程的继续,产生的C-S-H凝胶和较细小的钙矾石及CH晶体填充多孔结构中的孔隙,这使得过渡层的密实程度稍有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