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是由其组成成分水泥、水、细骨料、粗骨料通过适当的搅拌、成型、养护工艺,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变化而形成的一种人造石材。硬化后的混凝土,可以分为水化水泥基相(水泥石)(hy-drated cement paste)、 分散粒子(aggregate)和界面过渡区(transition zone between cement paste and aggregate)3个构成要素。混凝土作为一种典型的水泥基复合材料,其结构和性能不是其组成成分的简单叠加。 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来看,关于水化水泥基相的研究比较全面深入,所形成的理论也比较成熟;分散粒子由于其自身性质单一稳定,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相对较小;而界面过渡层因其组成成分和水泥水化物相同,故研究者常常忽略对其进行专门的研究。事实上,之所以把界面过渡区作为混凝土的一种独立要素,说明其结构和性能与非过渡区水泥水化物存在较大的差异,有必要对其进行单独的分析和研究。许多关于混凝土性能方面的现象难以从其他方面寻求解答,却能通过对界面过渡区的分析而得到解释。诸如在相同水胶比、相同水化时间的前提下,水泥砂浆的强度比混凝土要高;随着粗骨料粒径的增大,混凝土的强度降低,在遭遇火灾时,混凝土弹性模量比抗压强度降低要快;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比抗压强度小一个数量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