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界面过渡层微观结构十分复杂,这意味着影响其强度的因素也很复杂,且各个因素并非独立作用,使得研究非常困难,难以系统化。根据目前的研究现状,在众多影响因素中,以下3点是最主要的:
(1)大体积毛细孔隙的存在
界面过渡区中水化产物与界面处骨料粒系之间的黏结是依靠分子间的范德华引力(Vander Wa alsforce of attraction)。因此,界面过渡区的强度取决于其中所存在孔隙的体积和孔径,孔隙的体积和孔径越大,其强度越低。即使对低水灰比的混凝土而言,其早期界面过渡区中孔隙的体积和孔径都较相应普通砂浆中孔隙为大,相应地,前者的强度要弱(见图2)。然而随龄期增长,界面过渡区的强度变得和砂浆相当甚至大于砂浆,这是因为水泥石的组成成分和骨料之间发生缓慢化学反应而生成新的结晶产物,这些产物既能起到进一步填充界面过渡层中孔隙的作用,又能有效减小过渡层中氢氧化钙的量,从而减弱其对过渡层强度的不利影响。
由于反应速度较为缓慢,其强度的增长只有到后期才表现得比较明显。图2即为龄期对混凝土过渡区材相和普通水泥石强度影响的对比试验结果。从图上容易看出后期过渡区强度提高比普通水泥石为快,这很好地说明了上述理论分析符合试验结果。
(2)氢氧化钙粗大晶体的大量存在
粗大的CH晶体的存在对界面过渡区的强度具有一定的影响。一方面因其层状重叠排列使其比表面积减小,相应范德华分子结合力也较小,从而黏结力也相应减小;另一方面因CH晶体的定向排列使之更倾向于开裂。
(3)微裂纹的出现和存在
微裂纹的出现和存在是导致界面过渡区强度不高的又一重要因素。微裂纹的数量决定于各种不同的参数,其中包括骨料的粒径和级配、水泥用量、水胶比、新拌混凝土的密实程度、养护条件、环境湿度和混凝土的放热过程。例如,以级配差的骨料制作的混凝土拌合物在振捣过程中更倾向于泌水离析,从而在粗骨料周边形成较厚的水膜或水囊。在相同的条件下,骨料的粒径越大,可能形成的水膜的厚度也越大。在这种条件下形成的界面过渡区在承受拉应力时由于骨料和水化水泥石的微应变更容易开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