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推土机、挖掘机等工程机械与房地产和基建密切相关,但天量的资金和热火朝天的一、二线城市房地产却拉不动身陷困境的工程机械巨头,印钞票外加财政刺激的老套路似乎到了尽头。近日,中联重科发布业绩预告:今年上半年亏损将超8亿。工程机械需求低迷、巨额员工离职补偿以及剧烈波动的人民币对这家工程机械巨头形成了三重打击。
工程机械巨头深陷亏损投资拉动依然失效
中联重科的业绩预告中显示:2016年上半年,公司亏损金额在8亿—8.7亿元左右,而上年同期的亏损金额为3.1亿元。仅仅一年时间,中联重科的亏损额已翻倍。中联重科称亏损的主要原因是:工程机械市场需求仍无明显改善,员工离职补偿的影响和汇率的变动。
过去五年来,中联重科的营收与利润正呈现出自由落体式的下滑,下图是面包财经根据财务数据整理的该公司近年营收与利润走势图:
在最为辉煌的2011年,中联重科的净利润高达80.66亿元;营收最高的2012年,收入超过480亿元。到2015年时,营业收入已经下滑到约207亿元,三年即腰斩有余,利润则只剩0.83亿元,只相当于峰值的约百分之一。
工程机械行业与基建与房地产密切相关,但去年底以来火爆的一、二线房地产交易和持续增加的基建投入,已经对机械巨头失去了拉力。
今年一季度,中联重科的总营收为30.24亿元,跌幅为20.07%,亏损额就已经达到6.6亿元。
重工业巨头集体沦陷裁员已成“无底洞”
其实不只是中联重科,更多的重工业龙头企业整体都陷入了营收下降,净利润大跌或者亏损的境地。
沈阳机床2016年上半年的业绩预告亏损4亿—5亿元,亏损额同比扩大近一倍。柳工虽有盈利,但净利润同比跌幅超过六成五。发布亏损业绩预告的还包括中国一重和河北宣工等重工业企业。
在亏损背后是愈演愈烈的裁员潮。根据中联重科的业绩预告,员工离职补偿是亏损的重要原因,这意味着今年上半年该公司进行了数量不菲的裁员。而这种裁员实际上在过去几年已经在持续进行。财报数据显示:2012年中联重科的在职员工数为31707人,到2015年仅剩19141人;三年时间,中联重科员工数已减少了12566人,裁员幅度接近四成。如果今年上半年的裁员比例与过往相同,这意味着仅仅三年就有近半员工失去了工作。
作为中联重科的竞争对手,三一重工尚未发布业绩预告,但过去三年裁员幅度丝毫不比中联小。三一重工的在职员工数更是由2011年的51827人,降到了去年的16119人,降幅远超六成。沈阳机床的裁员幅度虽然较小,但去年底的员工数比5年前,也减少了超过1800人。
这些企业已经持续了几年的裁员潮,在2016年依然看不到好转的迹象。
实体经济已经对刺激麻木印钞票越来越不管用?
如果从更长周期来观察工程机械行业的产销情况,则可以明显的看出:经历了2008年4万亿刺激后的猛烈增长之后,过去几年整个行业已经对刺激出现了麻木。
徐工机械今年半年报利润呈现增长,但观察过去几年该公司的产销量变化,则可以明显看出财报预增之外的困境,下图是徐工机械近年来主要产品产销量变化趋势:
2007年徐工的销量仅为1.33万台,此后出现井喷式样的上涨。2008年猛增到2.84万台,2011年时创下5.88万台的历史记录,四年增加了3.4倍。这期间正好经历的4万亿的猛烈刺激。
但这种增长在2011年之后突然终结,产销量持续四年下滑。去年产量仅为不到2.41万台,已经低于2008年的水平,较高峰期已经腰斩有余。
央行调统司司长盛松成在此前举行的“2016年中国资产管理年会”上表示:从MI和M2的货币剪刀差趋势看,中国企业已经出现“流动性陷阱”现象。企业持币待投资,大量货币流向企业,但是企业并没有找到合适的投资方向,于是把大量的钱留在了活期存款账户上。同时建议:财政部要出来配合货币政策,适当增加政府债务发行,提高财政赤字率。
从上一轮4万亿刺激至今工程机械和诸多重工业企业的情况来看:产能早已过剩,依靠财政投入主导下的投资拉动已然对诸多行业难以起到作用。
如果说中联重科、三一重工这样的企业更多与基建相联系。那么主要产品为数控机床的沈阳机床近年来的产量变化则反映出工业投资所面临的困境。2015年沈阳机床的产量为3.2万台,与2011年6.91万台的机床产量相比,下跌了53.7%。
货币放水加财政刺激,这个套路在2008年的危机中已经用过一次,猛烈的药效持续三年之后已经宣告失效。过去两年持续攀升的天量资金除了涌入一二线房地产市场推高房价制造地王,实在已经没有出处。
继续增加地方政府债务发行规模、猛投基建,真的还管用?此前人民日报刊文称:树不能长到天上去,房价也一样。可是如果管不住印钞票的手,钱又进不了实体经济,除了造地王还能干嘛?(文章来源:面包财经)